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出自哪首诗

更新时间:2023-10-21 21:29:56 首页 > 教育新闻

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出自哪首诗

【诗句】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。

【出处】唐·杜甫《春望》。

【译注1】战火从去年三月到今春三 月接连不断,一封家人的书信真抵得上 万两黄金啊! 抵:值。连三月:连逢两 个三月,指去年至今。一说指接连三 个月。

【译注2】

“烽火”与“家书”分别由“感时”和“恨别”引出,“烽火”指代战争,“三月”体现战争延续时间之长,也暗示出是后句的原因。“抵万金”形容家书的珍贵,道出消息隔绝、久望音讯而不至时,作者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。

【鉴赏】古代边防军发现敌人进犯则燃起烟火报警,称烽火。此句指 战争已经持续很久了,收到亲人的消息知道家人安全,难能可贵,因此家 书比万金还要珍贵。“家书抵万金”一句,写出了亲人等待彼此消息时的 迫切心情,这道出战争年代人们的心声,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,此句也 因此成为千古名句。对家书期待至此,正是对战争憎恶之深。后世之人 多用此句表现战争中家书的可贵。

【用法例释】用以形容在战争年代 或动乱岁月,家人音信难得,显得十分 宝贵。[例]当时我的处境并不美妙。 在自己的祖国,战火纷飞,几年接不到 家信,“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”。(季 羡林《我是怎样研究起梵文来的》)

【全诗】

《春望》

[唐].杜甫.

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。

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。

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。

白头搔更短,浑欲不胜簪。

【注释】

①国破: 国家残破,指安禄山叛军蹂躏黄河南北,潼关东西,并占领长安。草木深: 草木横生,喻人迹稀少,景象荒凉。

②感时: 感慨时局。恨别: 深恨离别。花溅泪:对花溅泪。一说: 花似有知,亦感时而溅泪。下 “鸟惊心”句同。

③烽火: 战火。至德二年的正月到三月,潼关、睢阳一线,太原、河东一带,官兵与叛军反复激战。抵万金: 值万金,极言家信珍贵难得。

④白头: 白头。骚:《诗·邶风·静女》:“搔首踟蹰。” 搔头,显示了惶急无奈之情。浑:简直。簪: 古人用以束发于冠的饰具。

【鉴赏导示】

这是一首触景生情的抒情诗。长安沦入安史叛军之手,看山河依旧,但已物是人非。诗人面对破碎的河山、荒芜的城垣,睹物伤怀。春光明媚,鸟语花香,更增加诗人的愁思。

【鉴赏】

唐肃宗至德元年(756)七月,诗人听到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,便离家去投奔肃宗。途中被安史叛军俘获,带到长安。次年三月,杜甫写下了这首诗。

诗的前四句写春城败象,饱含感叹;后四句写心念亲人之境况,充溢离情。全诗沉着蕴藉,真挚自然。首联写春望所见:国都沦陷,城池残破,虽然山河依旧,可是乱草遍地,林木苍苍。一个“破”字,使人怵目惊心,继而一个“深”字,令人满目凄然。以下皆由“破”而来,因此“破”有提挈全诗的作用。颔联有两种解释,一般解释是,花鸟本为娱人之物,但因感时恨别,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。诗人触景生情,移情于物,表现了丰富的含蕴。前四句,“望”字总领,诗人视线由近及远,又由远而近,视野不断变化;感情由隐而显,由弱而强,步步推进。这样,在景与情的变化中,自然过渡到后半部分——想望亲人。颈联写战火中渴盼亲人家书的急切心情。尾联写在此境际中搔首踌躇,顿觉稀疏短发,几不胜簪。“白发”、“搔”、“更短”依次突出愁之结果、愁之动作、愁之程度,这样更增一层悲哀。

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、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,体现了杜甫“沉郁顿挫”的风格,因而一千多年来一直脍炙人口,历久不衰。

【鉴赏要点】

[1]名句:“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。”[2]情景相生,情景交融。[3]风格沉郁顿挫。[4]语言凝练

最近发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