支字的部首:支
支,zhi,从又(手)持半竹,去竹之枝也。
支是枝的本字,手持竹枝的样子。引申为分支、干支。
(1) 会意。小篆字形,上面是“竹”的一半,下面是手(又)。《说文》:“从手持半竹。”本义:去枝的竹子。
(2) 同本义 [branchless bamboo]
支,去竹之枝也。从手持半竹。——《说文》。桂馥义证:“疑作去枝之竹也。”
(3) 枝条。后作“枝” [branch]
〔古文〕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章移切《正韵》旨而切,音巵。《说文》去竹之枝也。从手,持半竹。《注》徐锴曰:竹叶下垂也。《增韵》俗作攴,非。
又《韵会》庶也。《诗·大雅》本支百世。《传》支,支子也。《仪礼·士昏礼》支子则称其宗。《注》支子,庶昆弟也。
又《广韵》持也。《左传·定元年》天之所坏,不可支也。
又《周语》武王克殷,作诗以为飮歌,名之日支。《注》支,拄也。
又《广韵》度也。《晋书·职官志》有度支尚书。
又《韵府》支,券也。《魏书·卢仝传》一支付勋人,一支付行台。《韩愈·寄崔立之诗》当如合分支。《注》今时人谓析产符契为分支帐。
又《大戴礼》燕支地计众,不与齐均也。《注》支,犹计也。
又《玉篇》支离自异。《类篇》一曰分也。《王延寿·鲁灵光殿赋》支离分赴。《注》支离,分散也。
又《玉篇》载充也。
又《韵会》十二支,辰名。《史记·天官书注》尔雅释天云:岁阳者,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干是也。岁隂者,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支是也。
又《後汉·王符传》明帝时,以反支日,不受章奏。《注》凡反支日,用月朔为正,十二支终戌亥,反还於子丑。如朔日遇戌亥,卽初一为反支也。见隂阳书。
又国名。《书·禹贡》昆仑,析支,渠搜,西戎卽叙。《注》马云:析支在河关西。《前汉·平帝纪》黄支国献犀牛。《注》应劭曰:黄支在日南之南。
又《西域传》条支国临西海。
又山名。《史记·匈奴传》出陇西,过焉支山。《注》焉支山,在丹州。
又荔支,果名。《後汉·和帝纪》旧南海献荔支。
又姓。《庄子·列御》朱泙曼学屠龙於支离益。《何氏姓苑》支氏,琅邪人。《後赵录》司空支雄。
又与胑肢通。《易·坤卦》美在其中,而畅於四支。《疏》四支,犹人手足。
又与枝通。《诗·衞风》芄兰之支。《前汉·扬雄传》支叶扶疎。
又与栀通。《前汉·司马相如传》鲜支黄砾。《注》鲜支,卽今栀子树也。
又《集韵》翘移切,音只。令支,县名。《齐语》刜令支。《注》今为县在辽西。
又《集韵》支义切,音寘。《扬子·方言》南楚谓謰謱为支注。
考证:〔《左传》天之所支,不可坏也。〕谨照原文改为天之所坏,不可支也。
支的偏旁是:支。
支,zhi,从又(手)持半竹,去竹之枝也。
支是枝的本字,手持竹枝的样子。引申为分支、干支。
〈名〉
(1) 会意。小篆字形,上面是“竹”的一半,下面是手(又)。《说文》:“从手持半竹。”本义:去枝的竹子。
(2) 同本义 [branchless bamboo]
支,去竹之枝也。从手持半竹。——《说文》。桂馥义证:“疑作去枝之竹也。”
(3) 枝条。后作“枝”
扩展资料:
支
五笔86:FCU 五笔98:FCU 仓颉:JE
笔顺编号:1254 笔顺读写:横竖横撇捺
四角号码:40407 Unicode:CJK 统一汉字 U+652F
基本词义
1. 撑持,伸出,竖起:~撑。~援。体力不~。
2. 受得住:乐不可~。
3. 领款或付款:~付。
4. 调度,指使:~使。~应。~着儿。
5. 附属于总体的一个部分:总~。~流。~离。
6. 〔地~〕历法中用的十二个字: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。
7.量词:一~笔。
参考资料:百度百科-支
支字的部首:支
拼音:zhī
释义:
1.撑持,伸出,竖起:~撑。~援。体力不~。2. 受得住:乐不可~。3. 领款或付款:~付。4. 调度,指使:~使。~应。~着儿。5. 附属于总体的一个部分:总~。~流。~离。6. 〔地~〕历法中用的十二个字: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。7. 量词:一~笔。
支
支,zhi,从又(手)持半竹,去竹之枝也。
支是枝的本字,手持竹枝的样子。
支字的部首是【十】
支的部首是:又字旁
支
读音是:zhī
笔划为:共 4 划
部首是:支
支:音序Z部首十
支字的部首是十字头
支的部首是十